中国心理咨询产业自1985年恢复心理学的科学地位以来,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目前总的态势是行业规模小、行业发展不规范、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等。社会对心理咨询的潜在需求巨大,但由于文化认同不足、认知局限、行业管理与心理健康科普滞后等原因,公众对于心理咨询的需求特征仍以“隐性需求”为主。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生理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传统意义上和大众思维惯性上对健康的关注,主要是疾病、生理健康与生理保健,而对心理健康关注重视不够。这一现象总体上说有两个根本的原因:
⑴、社会公众对心理学与心理健康缺乏了解。其教育及思想根源在于:文革以后心理学被视为唯心主义,界定为“伪科学”,1985年以后才恢复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分支,则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才开始有的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出现很晚,本世纪初才有较快的发展。
⑵、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主导心理学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心理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仅仅作为生物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个附属,充当临床医学的“女佣”。2005年国家开始制定“注册心理咨询师职业标准”,并推行职业资格考评认证工作。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近80年行业发展的历史事实相比较,自然存在行业发展的巨大差距。
基于上述基本看法,本文特对国内外心理咨询的行业发展状况做一比较分析,并对加强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管理,促进我省心理咨询的行业发展,提出若干想性建议。
一、发达国家心理咨询行业管理经验
首先涉及心理咨询的概念。心理咨询就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的原理、模式、治疗技术与方法,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这个概念说明“药物治疗”和其他生物医学手段,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另一个涉及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心理治疗”,它是心理咨询的延生词汇,即心理咨询的深度词汇。也就是说,针对一般的心理问题,心理专家的工作就叫心理咨询,针对心理疾病的处理,就叫心理治疗。
因为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所运用的理论、技术、方法,都是一样的。但在行业管理上,这一点是混乱的。一种典型的误解是,将心理治疗理解为药物处方治疗,或者把医疗卫生机构针对心理疾病(包括神经症)进行的医疗工作,理解为心理治疗。
国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行业管理,各国情况不一。心理咨询师的数量:美国每百万人口中有550名心理工作者,平均每18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德国每百万人口中有500名心理咨询师,相当于20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日本则每百万人口中有80名心理咨询师,相当于12500人中有1名心理咨询师;发展中国家每百万人口中只有50-70名咨询师。
在发达国家,心理咨询师属于金领阶层,他们受聘于各种公立的、民营的、社区的、企业的、学校的服务机构,也有自己独立开业或合伙开业的。心理咨询的收费一般按小时计费,咨费标准为每小时100-300美元不等。
从行业分布来看,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包括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多为私立机构以及社区精神医疗机构。在美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分布在三个行业区域:
①、社区精神卫生机构、私立心理分析机构与个人工作室;
②、综合医院精神科、小型精神病院;
③、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其中,除了公立精神专科医院和小型精神病院之外,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服务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私立心理咨询机构,是分布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专业性较高的服务机构。不同于医疗机构内部的心理咨询,社区服务机构与私人心理咨询所,大都由具有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资质的资深人员从业,而不必要同时具备医学从业资质。
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以全科医生为基础,各类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私立心理咨询机构共同参与的网状服务体系。以美国为例,2005年全国共有精神病院5400多家,疗养康复院16700多所,家庭心理辅导机构与私立心理健康机构19000多家。
从行业管理看,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咨询行业管理,一开始就被纳入社会福利,制订一系列严格的行业管理规范,政府对行业有较大力度的支持、扶持政策。
⑴、保险:精神疾病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享受医保服务和社会福利。
⑵、认证:以严格的认证制度为行业准入条件: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机构和课程资质鉴定主要由“非官方”机构或行业协会负责。譬如在美国,有“美国心理学会”APA博士课程,还有“美国咨询协会”ACA硕士课程。其中ACA硕士课程训练是主要的行业准入课程,学员在督导下实地工作,包括100个小时的课程实习和600小时的临床实习。课程结束后,要接受职业资格认证,分为两种基本认证:一是州非强制资格认证;二是国家水平资源资格认证。也就是说,美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实际上划分为国家级和州级两个等级。
⑶、继续教育:在完成国家咨询员(普通级、专业级)职业资格认证委员会(NBCC)组织认证后,心理咨询师在5年内需要完成不低于100小时的继续教育。
⑷、立法管理:国家是否需要对行业管理统一立法,西方发达国家各有不同,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国家立法,颁布管理心理咨询行业的相关法案。主要有奥地利、芬兰、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瑞典等国家;第二类,无独立立法,但有针对心理专家的立法。主要有比利时,俄罗斯等国家。第三类,上述国家之外的欧洲国家,都无相关的行业立法,行业管理由行业协会承担,即,通过各级行业协会帮助政府承担行业管理的职能。
⑸、行业协会:大致分为三类协会:一是洲级专业协会,譬如欧洲心理治疗协会(EAP);欧洲心理咨询协会(EAC);各流派的全欧范围协会。二是国家心理咨询师、从业人员、机构的全国性协会。三是心理学不同流派的专业协会。
二、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概貌
中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不良,缺少行业规范与行业促进政策。虽然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潜在需求很大,但有效需求不足,服务水平较低。
⑴、从业人员方面
卫生部2010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2.4名心理咨询师,按照这个统计数据测算,中国13亿人口中,2010年全国心理咨询师人数不超过3000人。这个数据是错误的。因为自2005年国家实行心理咨询师注册考试以来,全国总计颁证的心理咨询师,至少在2万名以上,仅成都市就达3000名以上,据成都市社会办2012年8月的一项调查显示,成都市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已经达到4622人。可见,统计口径上存在问题。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资源,不是人员数量上的不足,而是质量上的问题和行业促进、行业管理问题。事实上,大多数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并没有机会从事相关工作。
⑵、职业认知
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新的职业类别,其工作内容与服务范围并不为多数社会公众明确了解和区分。主要表现为:
①、未能区分精神疾病医疗与心理咨询的界限,混淆职业边界。
②、在医疗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未能作为一独立的专业领域,赋予其相应的专业地位,目前仍然是临床医学与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附属或补充形式。
③、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一个相似或同类概念,被人为割裂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利于行业发展。
⑶、行业发展
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不良,存在着严重的“行业割据”和“行业轻视”。主要是学院、医疗卫生、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不协调,同时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专业壁垒。协会方面,有“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要由医疗卫生机构与精神障碍治疗机构的专家学者组成。有“中国心理学会”,主要由教育系统的心理专家、教育专家、中小学校教师组成。而独立开业的私立机构、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益机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发展不良。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独立开业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总数没有超过1000家。
⑷、行业管理
到目前为止,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心理咨询的行业管理规范。2005年开始实行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该职业资格认证存在入行门槛低等问题。2012年颁布、2013年5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首部《精神卫生法》(卫生部发布),这是一个新的进展。该法案试图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医学等概念进行界定。但是,由于该法案主要由医学背景的专家起草,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内涵、服务对象界定上存在严重的概念混乱,因此可以预计,该法案难以作为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综合性法案,而且法案的实施有可能给行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引起更多的行业摩擦与混乱。
⑸、行业协会
全国各个省、市近几年开始重视对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和行业促进。目前已经成立“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的有上海市和深圳市,成都市也于2013年初正式设立“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全国已经成立省级“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有:天津、陕西、吉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海南等十余个省份。在省级心理咨询师协会之下,或者独立设立心理咨询师协会的有有:郑州、珠海、鞍山、新乡、菏泽、巩义、惠州、宝鸡、滨州、沧州等。这些省、市协会,大多为“民办社团”性质。
三、四川省(含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现状及问题
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拥有较强的心理咨询专业力量,丰富的专家资源,较高的心理咨询服务水准,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比较超前的位置,成都市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继北京、上海、武汉之后的中国心理学“第四城”。2012年全省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的人员达到5500人左右,其中成都市约占80%。
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工作,由医疗卫生机构、大专院校、教育司法系统、社会培训机构中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的机构承担。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职业资格的认证工作则统一由劳动人事厅的相关部门负责。
我省心理咨询机构主要由医院、学校、社会机构、群团组织四大类构成。其中,医院类心理咨询机构,主要以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成都是四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各地市(县)精神卫生中心(心理科)以及精神病院为主体。
自2012年以来,一些私立、民营的医疗机构也开始重视具有心理学以为的精神医疗,纷纷打出“心理治疗”科目的服务内容,并在网络上广泛宣传。
学校类主要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学生社团心理关爱、心理援助中心等为主体。群团组织主要以各地市的工会、团委、妇联为主导,通过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心理论坛等渠道,组织相关人员从事针对妇女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受灾群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到目前为止,社会机构始终是我省心理咨询服务的中坚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在工商和民政注册登记的心理咨询类机构大约有300家,其中成都市有216家,包括186家内资机构,4家外资机构,其余为个体工商户。不过,在全省近300家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中,“名不符实”的居多,大多数机构并未将“心理咨询”作为日常业务活动,实际心理咨询相关服务工作的社会机构,全省大约只有60-100家,以心理咨询作为日常业务的机构,可能更少,只有不到50家。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医疗卫生系统的心理咨询,主要作为精神医学、神经医学、中医医学的补充形式存在,主导性的治疗方法还是药物治疗,针对的对象主要是精神疾患和各种精神障碍人群。高校及教育系统的心理辅导工作,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延伸,采取的是免费服务,工作深度和专业性不足。
社会机构中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是我省心理咨询的主要力量,通常是“有偿服务”方式,主要针对非精神疾患的心理疾病患者和有严重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人员。相对而言,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能够提供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的相关收费标准,目前大致为200-1000元/小时不等,平均价格为300元左右。
近几年来,我省心理咨询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经历“5•12”地震、“4•20”地震灾后,受灾群众面临心理重建的严峻形势,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心理咨询行业的蓬勃发展。
行业发展需要以行业管理为支撑。当前,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⑴、咨询师和咨询机构收入低
虽然已经获得职业资格的心理咨询师人数众多,但是绝大多数心理咨询师业务少、收入低、专职少兼职多,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经营状况不良。以成都市为例,完全依靠心理咨询业务收入维持机构正常运营的只有10-20家,绝大多数机构处于半运营、半公益状态,咨询师的月薪资收入平均不足4000元/人。
⑵、缺乏专业规范和业务指导
咨询师良莠不齐,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应该看到,“良莠不齐”是社会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普遍面临的问题。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属于基础培训和考证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只是解决了“职业准入”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能够胜任心理咨询专业工作。因此,咨询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后,一般需要通过300-500小时以上的专业督导和个人分析,才能成为合格的从业人员。正式从业之后,仍需要接受业务督导与继续教育。也就是说,目前只有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缺少行业规范条件下的业务提升培训、督导、咨询师个人成长等后续服务。
⑶、行业力量分散、合力不强
一是政府各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机构各自为阵,在自身职能职责范围内针对特定群体开展工作,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协调。二是高校、医疗卫生机构“画地为牢”,有所谓“体制内”与“体制外”之分,各个系统的心理咨询专业力量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平台和通道,资源聚集效应差,难以形成行业优势。
⑷、缺少行业规范与管理机构
目前已经有不少省份借鉴发达国家行业管理经验,先后成立了《省、市级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或《心理咨询师协会》,四川作为心理咨询的大省,目前缺少这样一个协调、整合心理咨询行业资源的社团组织。现有的《四川省心理学会》和《四川省心理卫生协会》,分别由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主导,具有明显的部门特征,难以承担起心理咨询行业综合管理协调职能。
四、关于促进四川省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加强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管理,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必须要以“科学规范、创新思维”和“如何有利于促进心理咨询行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跳出传统思维定势,充分借鉴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咨询行业的管理经验,结合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特点,提出设想与建议。
我认为,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应本着“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资源整合、突破部门局限、促进交流与发展”的方针,充分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这样才有利于聚集社会力量,服务于政府民生与社会建设,培养良好社会心态,提升社会公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借鉴各省、市经验,要本着“社会的事社会机构来办”的原则,发起设立“四川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作为我省心理咨询行业管理组织。
围绕这一设想,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⑴、在省科协、省社科联的支持和领导下,由我省具有影响力的心理咨询专业机构或社团(譬如省科协技管会心理咨询专委会等)牵头,会同我省范围内10-2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联合发起并设立“四川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或“四川省心理咨询师协会”。该协会作为连接政府和社会的“行业纽带”,对心理咨询行业和从业人员进行规范、协调、促进与管理。
⑵、为了从专业上更好的指导心理咨询行业管理工作,应在省科协设立“四川省心理咨询专家委员会”作为行业管理的咨询团队,成员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负责为我省心理咨询行业及机构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开展第三方评估。
⑶、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内部设立秘书处、社会责任部、研究发展部、教育培训部、社区服务中心等部门,在此基础上可以视需要组建“四川省心理援助志愿者总队”等等。协会根据行业发展及政府民生工作的需要,相应承担社会民生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危机干预、心理项目研发实施、心理咨询师继续教育与督导、心理咨询行业规范制订等职能。
⑷、省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下,配合改善民生的需要,在我省范围内逐步建立市、县、街道办等三级社区心理援助指导体系,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科普、心理咨询与心理援助服务。
(作者:向程,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成都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副会长)